——疫情就是命令
刘海鹰,女 ,1972年出生,1993参加工作至今。30年来一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急诊抢救室从事抢救工作。
4月2日,刘海鹰接到医院护理部打来的电话,问她能否来方舱支援。本次疫情是由奥密克戎病毒引起的,该病毒传染性极强,方舱收治的都是阳性患者,医护人员面临的是繁重的工作量和极高的感染风险。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作为一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急诊科老护士,刘海鹰毫不畏惧,义无反顾地接受了任务。此时此刻,她下了夜班刚回家休息,放下电话后,她简单准备了一下,连夜赶就到了通源方舱医院驻地。
——坚守就是使命
夜里11点,外面下着淅沥沥下着雨,刘海鹰坐在去往方舱的班车上,思绪万千。家里还有八十多岁的父母,刘海鹰并没告诉二老自己来方舱工作的事,不想让他们担心。二老不会用手机,家里的生活必需品还有吗?身体怎么样了?不知自己这么一走二老是否有人照顾……但当车停在放舱的一瞬间,她收起了所有的思绪,立刻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疫情面前,刘海鹰凭着逆行者的勇气进入方舱。记得刚进方舱的第一天,她穿上防护服,闷热感随之而来,正赶上一位患者闹事,说他今天检测结果为阴性,非要住单间。当时他所在的十楼共有287位患者,整个楼层由四名护士负责,患者房间很紧张,刘海鹰一直在和这位患者解释,不停地做工作,但这位患者却听不进去,甚至无理取闹。当刘海鹰去给患者们打扫房间卫生时,将一袋袋垃圾运出病房,累得贴身衣服都湿透了,护目镜模糊了,可到了那位要换房间的患者床位时,患者却不经意地到处扔垃圾,还不停的质问,要给他个说法。刘海鹰没办法,找来了维护治安的楼层警察,此时的刘海鹰觉得委屈极了。
方舱实行24小时轮班制,在前期疫情严重的阶段,每天都有大量患者入住,小到几个月的婴儿,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新住进来的病人远远多于出院的人数。
——担当成就大爱
一些病人,因病情反复,住院时间长难免情绪有些失控,“今天什么时候做核酸啊?今天的核酸结果出来了吗?我什么时候可以出院啊……?”这是患者每天都要问上无数次的问题。“阿姨,你这有牛奶吗?我想喝。”看到小朋友稚嫩的脸庞,刘海鹰答应明天带给她。第二天她把单位发给自己的牛奶给患者小朋友带去了。小朋友接过来直呼“谢谢”。
面对这些患者,刘海鹰总是耐着性子反复地与患者沟通,耐心回答他们的各种问题,安抚患者的情绪,尽可能解决患者的需求。消除患者的疑虑,让他们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加快他们康复的进度,这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因为工作时间的安排,有时吃饭可能都来不,于是顾院长和后勤领导为她们准备了方便面、面包、咸菜、微波炉……,充分做好了各种后勤保障。
每一次完成收垃圾、转运垃圾,以及一系列工作后,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已是大汗淋漓,护目镜也模糊了。不少患者看在眼里,主动申请担当志愿者,帮助收集转运垃圾,为其他患者取饭、发饭,这让医护人员很感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医护人员和患者彼此关心,就像一家人。
疫情面前,她们是温柔细致的护理员,刘海鹰作为小组长同时也是护士们的大姐姐,和队友们团结协作,互相鼓励,出色完成了每班的护理任务。
工作时什么都不怕,但每次做完核酸看结果时还会提心吊胆,为了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每次穿脱防护服都严格履行感控制度 。在舱内每当鼻涕留下时,也不敢动口罩,防止移位,增加感染的几率。
虽然每天进舱对于刘海鹰这样五十岁的人无论在精力和体力上都是一种考验,但她一直在坚守,直到5月6日顺利关舱。看到一位最后患者被她们送出舱门,真的觉得付出值了。
在通源方舱的这段经历丰富了刘海鹰的人生,也让她深刻体会到了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坚强,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刘海鹰作为一名普通医护人员,用她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初心和使命,她用自己的付出彰显了责任与担当。